中国储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(以下简称“宣炉分会”)于2019年1月由中国储藏家协会认真批文建设,是迄今惟仍是关系部门批准建设的明清宣德炉储藏团体。当今已出书3部学术专著,邀请世界明清宣德炉界限伏击藏家、接头者举办屡次学术筹议会。2019年11月,宣炉分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博物馆联袂举办“辨物——崇祯时间的宣德炉特展”,出书专著《辨物:崇祯时间的宣德炉》;2021年11月-2022年7月,宣炉分会联袂温州博物馆举办了为期近9个月的“辨物——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特展”,出书专著《辨物: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》;2024年9月-11月,宣炉分会于浙江省博物馆(孤山馆区)举办“辨物——康熙时间的宣德炉特展”,并出书专著《辨物:康熙时间的宣德炉》。
Lot.1411-1425为中国储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甄选专题。
伸开剩余95%Lot 1411
清乾隆 铜云龙寿字纹鼎式炉
长:13.6cm;宽:12cm;
高:18.1cm;重:2705g
无底价
款识:大清乾隆年制
此炉造型富丽,锻造工艺极精,炉身下承四兽足,口沿置双耸耳,器身满饰螭龙纹,炉颈通周饰“寿”字祥云纹,所铸无一不极尽工巧。底部因循之兽足线条柔好意思,却因循有劲,形容昭彰。炉身底刻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楷书款识,字口平整,金石滋味极强。全炉通体皮色一致,包浆色泽极佳,系多年以来历代主东谈主爱戴调治。偶有微红色铜质显现,是以可见锻造此炉之铜,必经屡次精熟。器身仿古与立异并存,极具巧想,作念工深湛,堪为佳品。
Lot 1412
黎明期 宣德九年款冲天耳炉
口径:16.8cm;高:11.3cm;重:3255g
估价:RMB 10,000-15,000
款识:宣德九年
起原:上海户出。
此炉唇口微外侈,束颈,冲天双耳立于沿上,浑圆腹,腹下圆收,底承三乳足。炉底开框錾刻“宣德九年”四字阳文楷书款,结体古拙,工致有度,刀法劲健。举座造型扁圆浑厚,要点千里稳,高古文隽,气韵非凡。
冲耳又称朝天耳,炉形典雅好意思不雅,器型源于宋代官窑,明宣宗曾以此式炉置于乾清宫等议政殿堂,相伴朝议,于是有“敬天法祖”之意。冲耳炉不仅在宫廷中颇受爱好,亦被贵族文人争相锻造,此炉造型素简,执之坠手,叩之音委宛亮,颤越飘荡,气味爱静,是为文东谈主雅器。
Lot 1413
黎明期 鋬耳押经炉连座
口径:15.9cm 炉高:8.8cm
总高:12.3cm 炉重:2465g 总重:4035g
估价:RMB 80,000-120,000
款识:宣德年製
此爐敞口,口沿笔直,頸略束,饱读腹飽滿而微垂,兩側飾鋬耳,乃仿宋代瓷器造型,雙耳上另作翹角,造型規矩富於動感。爐下具三乳足。皮色為栗殼色,包漿光潤,帶有隱約的點點星光,具雪花金之態。爐底正中開方框,內減地陽文“宣德年製”陽文篆體款,鑄後精修,底平字峻,頗具金石之味。
爐底承原配荷葉式爐座,為清初銅爐原座之典型樣式,座下三如意足,與爐下三足相联贯,嚴絲合縫,甚為合宜。底座與爐身呈同樣皮色,僅足底顯出黃銅原色。宣爐能得配原座者,十不存一,此件爐形周正,為標準官作之器,兼存原銅座,更顯難得可貴。
Lot 1414
明 文炳堂藏款洒金马槽炉
长:10.7cm;宽:7.9cm;
高:6.3cm;重:1165g
估价:RMB 10,000-15,000
款识:文炳堂藏
此件馬槽爐為当今僅見的一例私款灑金馬槽爐。其用銅精純,执之略墜,扣之有清越之音,皮色千里千里如覆漆古,間以點金為飾,襯於深色地子之上如星漢燦燦,高古可賞。整器形制周正,作直口平沿,直腹斜下微收,至底出四枚方足,兩側鑄一對戟耳,轉角俐落,附於爐壁上而無漫逸之態,為整器更增一分精雅剛直之氣質。爐腹內膛修磨規整,外底正中開框落“文炳堂藏”四字柳葉篆款,為鑄後精刻而成,刀線深峻,字形古拙,尤有金石之趣。
馬槽爐素為剛正之器,多見素面者,似本品施有灑金裝飾者頗少見,而作灑金裝飾而底面落堂號私款者,当今僅見此一例。其底面“文炳堂藏”私款,用柳葉篆書,風格與存世之明末“玉堂清玩”款相当周边,或出同門之手,時代風格獨具。
Lot 1415
明 舆卫家藏款马槽炉
长:9.1cm;宽:7.8cm;
高:5.8cm;重:1205g
估价:RMB 400,000-600,000
款识:舆卫家藏
记录:中国嘉德,2015年11月14日,Lot.4286。
此炉作马槽形,直腹,渐收至足,两侧铸饰方耳,下出戟,炉底四角连体铸折棱矮足,中央开框錾刻“舆卫家藏”减地阳文篆书款。炉器造型方骖并路,具阳刚肃穆之气;炉款边角利害,整饬精工,与炉形如鱼似水。马槽炉式样,系由《宣德彝器图谱》之台几炉式衍化而成,按照“天圆处所”的宇宙不雅,方炉为礼地之器,后世去台几炉型之繁复,遂成此器之形。
马槽炉历来被以为是方骖并路坦直之器,因此除作礼器之用外也备受文东谈主看重,多用作文房清供,而其中品性精工者耗尽颇奢,其领有者多为拜相封侯,故有“马槽多私款,私款多佳器”之说。
此品器形庄重,皮色妙丽,款识独有,“舆卫家藏”篆款,极富金石气。此款未见相通存例,应为世家所作私款,“舆卫”二字为车舆卫士之意,后泛指兵卫,黄庭坚有“俗氛无因来,烟霏作舆卫”之诗句。此炉或为其时宫中武官之家藏,是尤具意趣的私款文东谈主炉。
私款铜炉频频不吝工本,诚心诚意,故无论铜质、款识、皮色、形制,较一般铜炉尤更精绝,并多为孤品,可见其珍罕之经过。此外,马槽炉多见清初制器,入明者荒僻。此件造型笔直精准,千里稳凝练,铜质精细,皮色抵制隐映,款识静逸古茂,致执之坠手,叩之音委宛亮,颤越飘荡,实为精铜所制。
Lot 1416
明末清初 鋬耳押经炉连座
口径:19.3cm;炉高:10.7cm;总高:14.5cm
炉重:3375g 总重:4400g
估价:RMB 80,000-120,000
款识:宣德年製
此爐取精銅鑄成,質甚精純,执之甚為墜手。外壁皮色棕褐似栗殼,瑩瑩似蘊精光,頗顯古意盎然。銅爐作侈口束頸,圓腹略垂,下收為圜底,承三枚乳足,整體呈上收下放之勢。爐身兩側置一對鋬耳,線條飽滿流暢,其鋬耳輪廓圓潤不見棱角,與出棱的方鋬耳風格迥異。爐底“宣德年製”四字篆書款,為一體鑄成,經精修且鏟地相当平整,規矩有度。
壓經爐在宣德年間為賞賜古刹之用,素以造型莊要紧方而受藏家稱谈,此爐之型款俱精,造型千里穩,更屬案頭雅物。兼其存有原配銅座,更屬難得。
Lot 1417
明 篆书款鬲式炉
口径:12.2cm;高:5.5cm;重:1220g
估价:RMB 100,000-150,000
款识:大明宣德年制
此件铜炉制式高古,又以精铜索要熔铸,铜色莹泽似熟栗之壳,灿灿如蕴宝光,实甚可赏。炉壁建壮,除平口及束颈起阳线外,通体光滑圆润,素体无纹。炉底落“大明宣德年制”六字篆书款,款字为刻成,刀法藏古深峻,为明代刻款中上佳者。
整器造型精雅且朴实静穆,回荡圆实精妙,金石韵味超越。兼其包浆含蓄千里静,线条丰盈古穆,气韵典雅千里稳,精气内敛,令东谈主不雅之忘俗,抚之心悦不已。且上手千里稳颇具份量,不管造型、皮壳,号称同式炉之翘楚,诚乃明代炉中经典力作。
且今所见署宣德六字篆书款者,皆为质色上佳之妙器,所刻铭款气韵亦颇相类,具磅礴大气之韵,应为明代同批精工巧匠所作。
Lot 1418
明 篆书款天鸡耳法盏炉
口径:15cm;高:8.3cm;重:1970g
估价:RMB 600,000-800,000
款识:大明宣德年制
此炉法盏式,器壁颇厚,压手千里重。器型敞口外撇,平唇,腹部自口至底渐收,底设三云纹蹄足,矜重千里稳。炉壁两头铸天鸡首,天鸡鬃毛卷曲,折腰向下,如意形鼻,造型别致,饶有阵容。底部中央铸阳文“大明宣德年制”篆书款。
在宣德炉谱中,分有“雁翎法盏炉”、“悬珠法盏炉”以及“连珠法盏炉”等三种式样,都是仿自元朝枢府窑的式样。法盏是谈家施法时所使用的法器,是以在宣德年间,此类炉用以御赐给各玄教宫不雅。明吕震撰《宣德彝器图谱·卷十一》(廿卷谱)记录:“飞凤耳蟠虬大彝炉,坤宁宫慈寿殿东西两香阁,各一座……”皇太后以及各宫妃嫔均赢得奖赏。
天鸡是古代神话中的神鸟,《宣炉小志》载:“天鸡即火鸡也,能吞火,会料想形故以铸炉……”由此罗致天鸡造型亦是取其神威以保幽静之意。存世此类天鸡耳法盏炉,入明者未几。见有一例杨炳祯先生旧藏映帷斋制天鸡法盏炉,录于《金玉青烟—杨炳祯先生真贵明清铜炉》图80,其器型、款识格调皆与本品雷同,可资为参照。
Lot 1419
明 宣德年冠石主东谈主监制款蚰龙耳炉
口径:13.5cm;高:7cm;重:2115g
估价:RMB 400,000-600,000
款识:宣德年冠石主东谈主监制
此炉平唇,口微侈,短颈,垂饱读腹,圈足外撇,两侧蚰耳粗细变化当然,转角圆润。炉身皮色似蜡茶,古铜深千里温润,置于雅室显得矜重端穆。整器造型凝重,线条利落,制作规正,器身要点较低,双耳势较薄,长远炉风味。炉底正中开框,内篆书九字款,式样颇荒僻,识之为“宣德年冠石主东谈主监制”,篆字笔画公谈,而字形古拙,颇具金石电刻之风味。
此炉式样为颇行径的蚰耳簋式,当为世家文东谈主所定制以作香供之器。“冠石主东谈主”查古籍记录,有明末清初之明宗室遗裔,聚拢此炉期间特征,此器或即为林氏所定铸。
林时益(1617-1678)字确斋。原籍南昌,后入宁都籍。明宗室宁王后裔,原姓朱,名议 ,字作霖,东谈主称朱中尉。父统 为明崇祯十年进士,曾任江夏知事,为东谈主超迈,谏言成败。时益自小聪敏,七岁待客,常与万元吉对奕,每站于凳上,旁若无东谈主,挥子攻杀。万公赞其:“非凡儿也。”其父为戒防其高傲,小时以“蠢”字之。及长,师事欧阳斌元,与彭士望同学。明一火,骇人听闻,携眷同彭士望隐居翠微峰,与魏禧、邱维屏等东谈主相讲习,为 “易堂九子”之一。其东谈主工书道,喜为诗,晚年又好禅,是体裁家、诗东谈主、隐士。康熙七年 (1668)降诏,凡明宗室窜伏山林者,可还田里,复姓氏。时益久客宁都,不肯归。卜居冠石,毕生躬耕,非其力不食。冠石宜种茶,时益以意制茶。香味可与阳羡茶比拟,世称林芥茶,销路很广。其著有 《冠石诗集》五卷、《确斋文集》并行于世。其名 《清史稿·文苑传一》《中国体裁家大辞典》《中国东谈主名大辞典》有载。
Lot 1420
清乾隆 局部鎏金六字真言摩羯耳簋式炉
口径:13.5cm;高:8.4cm;重:1430.1g
估价:RMB 400,000-500,000
款识:大清乾隆年制
此炉尺寸适中,用铜既丰且精,扣之声清越,执之千里坠压手。炉式较止境,为摩羯耳簋式,其口沿微侈,束颈缓收,垂腹圆润稍腴,底内收较多,并承外撇圈足。器身两侧部各设一摩羯耳,摩羯双眉紧皱,高额深目,长鼻内卷,生一双象牙,虬鬃凛冽而绕颈卷曲,阵容威严。炉腹壁一周,浮砥砺梵文,每字下饰一覆莲,似莲座一般。炉底正中开框,内署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铸款,此款当为失蜡法一体铸成,当为乾隆造办处之铸炉处锻造用以佛前香供之器。此炉通体作黄铜烧古之蜡茶皮色,惟双耳、浮雕梵文、炉底年款处,施有鎏金,金层颇裕如端淑,与棕褐皮色对比昭彰,显乾隆时间鎏金器之风貌。
清代建设后,尊崇藏传释教中的喇嘛教为国教,天子本东谈主页颇多参与到藏传释教的关系事物之中。乾隆一朝此风更盛,故而彼一时间宫中佛堂甚多,仅紫禁城内就有佛堂四十余处,乾隆帝页脸色参与礼佛器皿制作,屡次下旨烧造礼佛用器,此炉即为其例。其上所铸六字真言即“唵嘛呢叭咪吽”,此六字真言即菩萨低眉不雅世音菩萨咒,标志一切诸菩萨的怜恤与加执。传此六字大明咒可去除无始以来的业障,且如同诸佛菩萨亲临灌顶,更无价的是六字大明咒是用六种颖异来对治六谈众生不同的烦嚣,撤销贪、瞋、痴、自豪、沮丧以及孤寒这六种烦嚣,堵塞六谈之门,倜傥六谈循环,往生净土而证菩提。此件簋式炉,筒身用摩羯耳、梵文六字真言、莲瓣等掩饰元素,其长远为宫中佛堂礼供之器,存世不为多见,颇为困难。
Lot 1421
清 局部鎏金刘海戏金蟾薰炉
高:7.8cm;重:825g
无底价
此件薰炉为黄铜精铸而成,通体皮色棕黄四蜡茶,宝光内蕴。其造型别致,器身举座作椭圆状,设有镂空椭圆盖,盖面镂雕繁复而层叠立体的卷云纹,正中浮雕刘海着长衫,并以鎏金为饰。刘海腰悬葫芦,执钱串而舞。其脚旁一三脚金蟾似欲扑钱串,合为刘海戏金蟾之典故。炉身用浮雕掩饰,肩部一周作浮雕如意云肩式样,器身铸为裕如肥腴的莲瓣式样,计有六瓣,花瓣顶端翻卷向下,作盘转状,其分界一直蔓延至器底,在底心正中作一浮雕葵式式样,并施鎏金。此薰炉器型、掩饰皆甚新颖别致,整器似一朵盛放花草,肩部如意纹、镂雕器盖更为其增一分温顺姿态,存世不为多见,颇为困难。
Lot 1422
黎明期 象耳炉
口径:13.1cm;高:8.2cm;重:2499.2g
估价:RMB 300,000-400,000
款识:宣德年制
此炉为行径的清初象耳炉形制,铜质精纯,千里重坠手,皮色褐而略近枣红,光润鲜亮。铜炉宽沿侈口,颈部微束,出圆饱读腹,下承圈足。炉身颈部稍长,两侧各出一只象耳,刻出扁目扇耳及象牙,象鼻分节,下卷收于炉腹,环作耳状,雕工精妙灵动,颇为逼真。炉底铸“宣德年”三字单行篆书款,款文笔画细直,地子修磨平整,属行径的清初“玉箸篆”之官款。
据《宣德彝器图谱》记录,象耳炉源于宋代官窑瓷炉,明宣德年间仿铸并作奖赏之用。其造型中的象耳暗含“太平有象”的祯祥寓意,在明清时间甚受接待,遂成为宣德炉中的经典形制。雷同存例可见《明清宣德炉》,页196,图96,原座象耳炉,另杨炳祯先生旧藏中亦可见相通造型之象耳炉。存世此类清初官铸象耳炉,多见“宣德年制”四字玉箸篆款,此件减为三字,即较显别致。
Lot 1423
清 铜阿文香瓶
高:14.2cm
估价:RMB 90,000-120,000
记录:
1.伦敦佳士得,1992 年6月8日,lot.190;
2.香港苏富比,1995年10月31日,Lot.674。
此瓶撇口,束颈,饱读腹,高圈足,瓶腹中央作如意头形开光,辅以珍珠锦地纹作底,其上以浅浮雕阿拉伯文经词句,极富掩饰效用。整件器物胎体建壮,通身皮色深千里,包浆莹润当然,宝光内敛,且保存情景完满,极为困难。
伊斯兰教文化由唐宋至明清呈权贵不停茁壮,在中国的穆斯林东谈主数也在不停的加多。明代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东谈主数更平淡发展,在正德天子在位时达到岑岭,故其时带阿拉伯文的物品甚多,铜器中的阿文式样亦然在这种配景下产生的。
Lot 1424
黎明期 铜兽耳三足炉
口径:9cm;高:7.5cm;重:645g
估价:RMB 110,000-150,000
款识:大明宣德年制
此炉造型别致,唇口微撇,束颈双弦纹内饰双层回纹,扁饱读腹,三兽足。饱读腹两侧饰兽耳,兽面尊严,双目圆瞪,紧额皱眉,狮鬃卷曲,整王人地围绕在狮面周围,其上以线纹勾画鬃毛纹理,三兽足格调亦与兽耳一致。炉底有方形减地阳文“大明宣德年制”六字三行楷书款识,字体礼貌,字口明晰。炉身色泽裕如匀亮,柔腻莹润,婉约可不雅。抚之则心怡。轻轻叩响铜炉,其音色亮丽,余音褭褭,是为陈设雅器。
Lot 1425
黎明期 鋬耳押经炉连座
口径:13cm;炉高:7.2cm;
总高:11cm;炉重:1580g;总重:2685g
估价:RMB 200,000-300,000
款识:宣德年制
此件鋬耳押经炉为精铜所制,敞口、微束颈,扁圆腹,下承三乳足,原配三围菱花如意形铜座。颈与腹部之间饰带有翘角的鋬耳,形制庄重典雅,圭表严谨。其底铸刻“宣德年制”四字篆书款,字面精缜,结体有度。炉身及双耳细小,有进取拉伸之感,而乳足较为粗壮,又具千里稳之特色,两者配搭,息争精巧。炉身素面无纹,宝光内敛,蟹壳青皮壳柔腻莹润。押经炉乃空门燃香诵经之供器。《沈氏宣炉小志》有谓“式扁浅,两耳有圈,三足列棋子状,俗指为焚香,可置佛经上,故称压经。”格外之处就是此原装铜座为三围菱花如意形底座。人所共知,压经炉之底座皆为荷叶形铜座,而此件底座形制为三围菱花如意形几桌式,座面起线造成菱花如意形凹槽,炉身三乳足与之契合,策划精妙,底座侧壁饱读腿膨牙,如意头式足。举座造型简陋规整,线条苍劲畅通,制作考究,古朴典雅。综上,如斯格外之压经炉尚未见有他例。
Lot 1428
明 狻猊钮莲花座香薰
高:11.1cm;重:530g
估价:RMB 150,000-200,000
参阅:沈阳文物考古接头所藏辽代狮子莲花三足铜炉。
此香薰平盖,作狻猊钮,直口,中有圆孔与钮铆接。狻猊危坐,抬头圆瞪,前肢一爪扶莲、一爪直撑,后腿屈坐,利爪分张,披卷鬃,尾下顺,毛发均为刀刻而成。造型无邪逼真。炉身莲状貌,三层莲瓣。口内出平沿,以承盖。小平底,中有圆孔。束腰部分以如意云纹为界格,下部为菩提叶。沈阳文物考古接头所藏一件狮子莲花三足铜炉,炉身部分与本炉颇为雷同,可资比较。
狮子之于香炉,领先以护法形象出现,为佛家专用,如北朝造像底座正面立于莲花博山炉支配的狮子。唐代用于释教行香所执柄香炉的柄镇及内炉捉手,有礼貌尊严的宅心。晚唐以后以狮子为炉盖出烟的狮子炉,也与礼佛关系。唐末狮子用于五足铜炉的出烟盖钮,亦为崇佛而作。至宋代狻猊出香,虽渐从佛事均分辨出来,但狮子不管作为举座造型或局部掩饰,仍旧多见于释教抚育。
Lot 1429
明 铜胡东谈主戏狮熏炉
高:29.5cm
估价:RMB 100,000-120,000
参阅:
1.《吉金——明清铜炉特展》,天津东谈主民好意思术出书社,2015年,页230,图206。
2.《自珍集——俪松居长物志》,三联书店,2007年,页96,图4.3。
胡东谈主戏狮题材明代流行,也当归入八蛮进宝限度,见于漆器、玉器等工艺品,《自珍集——俪松居长物志》和《吉金——明清铜炉特展》中有雷同熏炉。此熏炉举座铸成胡东谈主戏狮状,雄狮当作康健矫捷,交错前行,侧身归来,双目圆睁,张口露利齿,阵容英武强悍,颈系铃铛,又显得温驯从从。鬃髯卷曲,盘旋如螺髻。尾部及腿际鬃毛随风飘展,雕塑入微,丝丝毕现。一胡东谈主踞坐于雄狮后背,头顶一幼狮,睥睨相望,逸态横生。胡东谈主深目高鼻,络腮髯毛,头顶如意形帽,身着胡服,脚踏长靴,似在张口高喝,双手高举,正挥舞戏狮,动感透彻。熏炉分体锻造,以胡东谈主为盖,雄狮为炉身,腹部中空,可承香料。燃香时,烟气褭褭飘出,策划精巧,极为困难。自古以来,铜器皆为皇家所可贵,它构成了封建系族礼节不成或缺的一部分,但凡以铜为质量的器物,均代表了一定的祭祀或礼节的内涵,自商周兴起之青铜器,到战汉时间的错金银铜器,铜铸器物一朝制作出来,等于个中重器,不管成列陈设,皆地位不菲。以胡东谈主形象掩饰工艺品,始于唐,并盛于唐。自后减少,及至明代中晚期,跟着中西交易来回的复苏,又运转出现胡东谈主形象。胡东谈主献宝为其时社会茁壮昌盛,万邦来朝的着实响应,寓意国力强盛,宇宙太平。
Lot 1430
明 错金银龙耳方尊
高:40.5cm
估价:RMB 200,000-300,000
此方尊以精铜为材,为仿古器中宏构,其器型与纹饰均仿自西周青铜器,而工艺也遴聘请来掩饰青铜的错金银工艺,古意盎然。错金银之工艺源于春秋时间,盛行于战国,西汉以后徐徐走向衰退。其标的为用两种贵重金属不同的色泽显现斑纹,好意思化器物,达到隆起图案和铭文的掩饰效用。尊身四方,平口,直颈,圆弧腹,高足外撇。器身满饰,皆为减地锻造,颈饰波曲纹,颈两侧设双龙吞耳,下接蟠虺纹掩饰带。腹饰四方贯串蟠螭纹。足墙外琢制莲瓣纹,足内修制规整,足底琢刻编织网纹。纹饰所在之处另施阴刻,增添无邪细节。又在龙眼、虺目,以及点状闭环图案内错金,在龙身、虺纹等不贵贼掩饰带错银,高低参差排列,广袤灵动。全器造型高古矜重,其间纹饰罗致浅刻、浮雕、嵌错金银等多种工艺,使纹饰变化繁复精良,整器极富三代青铜彝器浑厚气味,又显显现明代仿古铜器的隽好意思精气。
Lot 1431
明 铜四牺朝冠耳方鼎
高:30cm
估价:RMB 150,000-200,000
起原:山中商会旧藏。
此朝冠耳方鼎以铜为材,仿战国时间三晋地区青铜鼎之作。鼎式,附双耳,下承四兽面蹄足,器盖带镂空捉手,且盖面有四动物纽,器盖与腹身皆是一周繁复的蟠虺纹,器下腹三角形纹,举座形制与纹饰大体雷同于战国早期的鼎。不外一些特征响应是后世的仿古之作,止境是纹饰的细节。器盖的动物形纽,头繁荣转向的姿态与上古铜器发扬一致,刻参阅新郑市博物馆储藏的战国蟠虺纹四牺兽铜盖鼎,但兽的样貌却很奇特。下腹三角形应是效法商周常见的三角形蝉纹,蹄足兽面也有不同格调。商、周骤一火之后,上古青铜器一直为后东谈主所珍视,效法民风亦兴盛。北宋后期金石学大兴,按原器制图的《考古图》、《宣和博古图》接踵出现,使得当时关于上古铜器的了解大增。但是图绘尽管形制大体雷同,纹饰等细节仍有宋时习尚。本器很可能是参考《考古图》、《宣和博古图》一类的图录。尽管宋代以后,明、清仍执续参照这类考古图录,但更喜嵌金、银,加入现代的审好意思原理。
Lot 1434
黎明期 桔皮纹蚰耳炉连座
口径:13.7cm;炉高:8.5cm;
总高:10cm;炉重:2115g;总重:3095g
估价:RMB 300,000-400,000
款识:琴书佳伴
此炉取精铜为材,铜质上乘精熟,铜炉名义皮壳荆棘抗争,作桔皮状,相当迥殊。造型矜重典雅,炉体略高,举座比例完好意思,尤显精神。作敞口圆腹,承外撇圈足,两侧置一双蚰耳,线条粗壮雄健,线条过渡当然,工艺细巧,长远胜于同类器。此炉底部款识较为荒僻,铸刻阳文“琴书佳伴”四字双行篆书款。原配底座,为蚰龙耳炉行径圆盘式座,盘面下凹以承炉,束颈弦纹为饰,简陋大方,下承三卷云式足。蚰龙耳炉,也称蚰蜒耳炉,因双耳如蚰龙而得名。造型袭取自商周青铜器簋,《宣德彝器图谱》赞其形为“诸炉之冠”,据传明代宣德帝相当爱好蚰耳炉,将其置于书斋,朝夕相伴,故此一器形甚受后世喜爱。
Lot 1439
明 铜香筒连壸门座
高:23cm
估价:RMB 220,000-300,000
香筒为直筒式,铜质精纯细巧,颇千里重,通体光素无纹,皮色素洁透亮,其色均匀似熟栗之壳,颇精雅可赏。
香筒一词始于明代,多为储线香致具,明代《遵生八笺》曰:“香筒,精铜为上,雕漆次之,瓷瓦再次之”。香瓶下的器座,为香几式,器型与清宫顶用来摒弃五供的漆木圆香几一致。香筒通过开孔的座面插入器座,平定摒弃。
香不仅具有精神上的意涵,更能使东谈主清心舒神。自宋代以来,焚香成为文东谈主书斋中不成或缺的一项伏击举止。存于本日的明代铜质香筒,而得存原配壸门铜座者不为多见,此例成套保存于今,颇为困难。
Lot 1440
黎明期 蚰耳炉连座
口径:14.5cm;炉高:7.5cm;
总高:11cm;炉重:1885g;总重:3095g
估价:RMB 150,000-200,000
炉款:宣德年製
座款:宣德年
此件蚰耳炉连座为典型的黎明期官造铜炉之形制,器壁颇厚,动手亦相当千里坠,外壁通体呈现熟棠梨色,用渗金工艺,其间朦拢可见金辉透闪,可知用铜既丰且精。
炉形作行径的蚰耳簋式,口沿宽平,微束颈,饱读腹膨出略多于口沿,下承足墙颇厚的外撇圈足,整器形制矜重千里稳,双耳亦粗硕有劲,造型章程且富分量感。炉底与底座底部皆铸宣德委托款,历经百年,现有明清两朝之宣炉配原座者颇为困难,且绝大大都更仅是炉有款而座无款,而原座原炉、炉座双款之举例凤毛麟角,极为荒僻。
此炉附原配铜座,形为承有束腰的五足壸门式,起线颇为章程,有明式香几之韵味。宣炉得存原座者,十中恐无一二,关联词此式蚰耳炉,一般皆须配座使用,方能体现出联接的线条比例。故此件蚰耳炉能存有与炉形迎合、且皮色一致的原配铜座,实属难能可贵。
关系共享就到这里!有策划进伊始可见尾图
老章程唠几句,东西有好有更好,伊始也要看渠谈的性价比,适合我方是最佳。能进伊始的都是罗致市集稽查的撸撸射网站,藏友们有一颗宽敞腹黑,乐不雅缄默看待储藏市集的波动。
发布于:广东省